BloggerAds廣告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洛神賦圖

名 稱:《洛神賦圖》
作 者:顧愷之
創作時間:東晉
尺 寸:縱27.1 釐米,橫572.8 釐米
材 料:絹本,設色
收 藏:存有宋代摹本5 卷,分別收藏在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兩件)、中國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的《洛神賦圖》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洛神賦圖》第一卷相同,只是首尾缺損較多。此圖取材於魏國曹植名篇《洛神賦》,表現作者由京師返回封地的途中與洛水女神相遇而愛戀的故事。全圖採用長卷形式,分段描繪賦中情節:開始是曹植在洛水邊歇息,女神凌波而來,輕盈流動,欲行又止;接下來表現女神在空中、山間舒袖歌舞,曹植相觀相送的情景;最後女神乘風而去,曹植也滿懷惆悵的上路。各段之間用樹石分隔,並以舟車無情地飛駛離去反襯人物的依依不捨之情,極為傳神。
人物刻畫如行雲流水,用筆細勁古樸,柔韌如蠶絲;神態表現細膩,設色厚重鮮艷。山川樹石畫法稚拙,反映了山水畫初創時期“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特徵。以上是此圖的一部分。顧愷之以線描作為造型的手段,以濃色微加點綴來敷染人物容貌,不求暈飾,構圖筆跡周密,線條流暢,如春蠶吐絲,如春雲浮空,流水行雲,皆出自然,畫面中的人物呼之欲出。

在顧愷之那個時代,中國繪畫是不講透視和比例關係的,而是對重要表現
對象進行拔高擴大處理,比如重要人物就畫得比次要人物高大,《洛神賦圖》也是這樣。《洛神賦圖》長達6米,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匯貫通的長卷。全幅作品共畫了61個人物,分為幾個場景。分段描繪的畫卷用一幅幅連續的畫面展示了從曹植見到洛神,直到洛神離去、曹植返回的整個過程,反映著人物歡樂、哀怨的情緒。畫家將不同情節置於同一畫卷中,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面的不同場景中反覆出現,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將畫面分隔成不同情節,使畫面既分隔又相聯接,和諧統一,絲毫看不出連環畫式的分段描寫的跡象。圖中山石、林木,反映了早期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和面貌。《子建睹神》部分,畫的是主人翁曹子建(曹植,字子建)在翠柳叢石的岸邊突然不經意地發現崖畔洛水之上飄來一位婀娜多姿、美麗照人的女神時如痴如醉的神情寫照。他生怕驚動洛神,下意識輕輕地用雙手攔住侍從們,目光中充滿了初見洛神時的又驚又喜的神態。顧愷之在處理曹子建的侍從時,將他們畫得程式化,用侍從們呆滯的目光、木然的表情,襯托出曹氏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畫面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這時我們看到曹植的神情是既專注又驚訝,內心既激動,外表又矜持的複雜心情,這是言語所難以表達的。通過《雲東以載》部分,我們可以一睹顧愷之所創造的“高古游絲描”之真容。圖中有大量對於雲和水的寫照,畫家對於水的勢態的描繪,有時舒展自如,有時平滑光潔,有時盪漾迴旋。總之,畫家筆下不同的水勢、水態、水性千變萬化的組合,使這種種波濤律動的江浪之美又與畫中人物的驚訝、激動、
惆悵、流連烘托成一體,影響著畫中氣氛,將畫家的情緒傳染給觀者,使觀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謂高明之筆。顧愷之還根據曹植的《洛神賦》中文字的描繪,創造了許多神仙和奇禽異獸,畫面主要用線造型,墨線是典型的蠶絲線描,用色厚重、艷麗,形象十分生動。實際上,這些神獸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完全是畫家憑想象將多種動物的特徵融合成一體而畫出的視覺形象。如他畫出的海龍就長著一對長長的鹿角、馬形臉、蛇的頸項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體,他畫的怪魚也長著豹子一樣的頭。它們雖然奔馳在江水之上,卻沒有飛濺的水花,就如同騰飛於空中一般。這種繪畫技法,烘托出了畫面的熱鬧,增強了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秘感,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
觀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不但可以一窺顧氏早期代表作之風貌,也可發現中國畫當年的繪製風格。實際上,《洛神賦圖》保留了較多的古代壁畫的造型與設色方式,鋪陳敘述故事的構圖方式也和漢代畫像石的布局相似。人們能從《洛神賦圖》中欣賞到這麼豐富的內容,也算是這卷畫的魅力之所在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