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Ads廣告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古代計時單位

我國古代計時單位,分別是「時、刻、更、鼓、點」。

一、時:
1、十二時辰制:
古時一天分十二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於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2、二十四時辰制:
北宋時開始將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時辰的前一小時為初,後一小時為正,恰為二十四時,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十二時辰時間對照表


時辰 古名 時間 初 / 正 時間 別名

子時 夜半 23:00-01:00 子初
子正
23:00
00:00
子夜、中夜、午夜、夜分、夜半、未旦、宵分、未央
丑時 雞鳴 01:00-03:00 丑初
丑正
01:00
02:00
荒雞
寅時 平旦 03:00-05:00 寅初
寅正
03:00
04:00
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騎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時
卯時 日出 05:00-07:00 卯初
卯正
05:00
06:00
日上、日生、日升、日始、日晞、旭日、破曉
辰時 食時 07:00-09:00 辰初
辰正
07:00
08:00
早食、宴食、蚤食
巳時 隅中 09:00-11:00 巳初
巳正
09:00
10:00
日隅、禺中、日禺
午時 日中 11:00-13:00 午初
午正
11:00
12:00
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中午、亭午、日當午、平午、平晝
未時 日昳 13:00-15:00 未初
未正
13:00
14:00
日昃、日仄、日側、日跌、日斜、日映、日央
申時 晡時 15:00-17:00 申初
申正
15:00
17:00
餔時、日餔、日晡、日鋪、日稷、日夕、夕食
酉時 日入 17:00-19:00 酉初
酉正
17:00
18:00
日沒、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
戌時 黃昏 19:00-21:00 戌初
戌正
19:00
20:00
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墮、日暗、日曛、曛黃
亥時 人定 21:00-23:00 亥初
亥正
21:00
22:00
定昏、夤夜


二、刻:
1、百刻制:
百刻計時法出現在西周以前,當時古人把一晝夜平均劃分為一百刻,折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即1刻等於14分24秒。
2、九十六刻制:
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
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即1刻等於15分。每個時辰分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三、更: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古人把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
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更名 時辰 時間

一更天 戌時 19:00-21:00
二更天 亥時 21:00-23:00
三更天 子時 23:00-01:00
四更天 丑時 01:00-03:00
五更天 寅時 03:00-05:00


四、鼓:
由於古代按更擊鼓報時,故又以鼓代更。

五、點: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以下漏擊點為名。每更分為五點,故每點合為現在的24分鐘。

整理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