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Ads廣告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由來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所說,這個諺語是比喻不到完全絕望的地步,決不輕言放棄。《
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橫豎我們總不落好,索性給他
一個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

像這種俗話諺語要考其出處,實在有些困難。在清代小說《掃迷帚》第五回裡,有一段文
字是關於這個諺語的說明,順便提供你參考。

    第五回 辨吳諺通人多識 說女界志士傷

  學海道:「一物不知。懦者之恥。適才聽兄答令親之言,不免沾染一二分虛驕氣。據
弟看來各處俗諺,以誤傳誤,於風俗人心實大有關係,須得吾輩讀書明理之人隨時洞察,
隨處道破,轉移而感悟之。若鄙為不屑措意,聽其謬說流行,這就是大大的不是了。以我
兄之通達一切,似尚見不及此,此弟所以浩然長歎也。兄謂俗語不必深求,不知俗語未可
厚非,特世人誤傳之,致陷入迷信一派為可恨耳。即如吳諺云:『二八勿打灶。』吳人因
此謂二月、八月不可作灶說最不通,豈知二八乃籬笆之誤。言灶近籬笆,恐防火燭也。又
云:『正九勿搬場。』遷移家宅者,遂避去此兩月,此亦無謂之至。其實正九乃針灸之誤
。言針灸科遷移,生意必不好也。『弗到黃河心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世之將錯就錯
者,每援為口實,無現可笑,莫甚於此。蓋黃河乃橫禍之誤。言人不犯橫禍,則不肯死心
塌地,及犯了事,則身為囚犯,欲死不及,乃勸人及早改過的意思。……」

典故二:
傳說古時黃河的水是清的。現在為什麼會是黃色?有這樣一個傳說:
  
黃河岸邊,有個部族的酋長過百歲大壽,大壽之日兒孫滿堂,賓客盈門,設宴慶賀。首桌
的上座當然是留給酋長的。這時,有一個陌生的少年,滿面春風的進來,竟一屁股坐了上
去。眾賓客轉彎抹角提醒他,可他絲毫不在意。
  
一個孫兒見座位被人佔了,請客人換個位子。那少年說:「這個座位什麼樣的人才能坐得
?」答道:「是德高望重年歲最高的長輩。」「你祖父今年多大歲數?」酋長自道:「老
朽今年剛滿百歲!」「哈哈!原來還是個毛孩子。」酋長氣得兩手發抖,銀白鬍鬚翹得老
高。反問道:「我一百歲是個毛孩子,你小子該算什麼?」少年道:「在下清理這條黃河
已六六三十六次,每次前後共一百二十年,少算也有四千三百多年了。」
  
酋長聽了道:「照你說來,真是神仙了。」「每個來回,我都要從黃河上游疏通到出海口
,今天我碰巧到這裡,再做二十年,又要從你家門經過。你信不信?」酋長道:「我倒要
看看這條大河的黃沙,你是怎樣疏通的。」「可惜二十年後,我再回來,你已見不到黃河
了。」「不,不見黃河,我心總不死。你來吧!」
  
二十年後,那少年果然如期而至。但酋長已經死了三年了,少年請人掘墓揭棺看時,酋長
已成一副骷髏,唯有一顆心仍舊鮮紅,不停地跳著。少年捧起那顆心,來到黃河邊說:「
見到黃河了吧!你就幫我耙沙,讓黃河的水向東流入大海,為人們做件好事吧!」說完「
卜冬」一聲把心丟進黃河。從此,黃河裡便有爬沙烏龜天天耙,攪得河水渾渾的,清水變
成黃水了。


典故三:

楚人先祖季連之兄彭祖(姓籛名鏗)壽長八百年的秘密:

寫有彭祖姓名的紙條(漢代才有紙用於書寫),被搓成紙繩用來訂判官的生死簿了。是彭
祖最後一任妻子向閻王爺揭發了這一秘密,彭祖的魂才被閻王爺拘去。還留下了「不到黃
河心不死」的俗語。(仙人約定帶彭祖去看800 年一清的黃河水。所以,彭祖人死心不死
,直到仙人把他的心帶到黃河邊上才停止跳動。)

典故四:


黃河之於中國人,真是一條又愛又恨的大河,人們在河岸兩旁討生活,同時也讓河水試練
極限,人是否真的勝得了天,看看那些居住於河岸的子民們,不得不說為了生存,絕地逢
生是常有的事,有句話說得好:「不到黃河心不死」,正可用來比喻居民們不達目的不罷
休;不到絕望不死心。只是,為什麼不說「長江」而非要「黃河」不可呢?

據晚清小說《掃迷帚》第五回中寫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蘇州諺語時說:「弗到黃河心
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其中之「黃河」仍「橫禍」之誤,言人不犯橫禍,則不肯死心
塌地;及犯了事,則身為囚犯,欲死不及,乃勸人及早改過之意。現則,被用來比喻不遠
目的不罷休。

「黃河」並非真指黃河,而是橫禍之諧音。久而久之,人們為了表達直接,避開貶謫的原
意,遂把「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與此語相近的俗語有「不到
烏江不死心」則取自項羽被困垓下,烏江自刎之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