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Ads廣告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100個心理學效應-下

51.華盛頓合作規律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這多少有點類似於「三個和尚」的故事。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一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合作的結果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物,而更像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

52.蝴蝶效應

先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的發現談起。為了預報天氣,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更細緻地考察結果,他把 一個中間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當他喝了杯咖啡以後回來再看時竟大吃一驚:本來很小的差異,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里!計算機沒有毛病,於是,洛倫茲 (Lorenz)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 」,又稱「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捲風!這個發現非同小可,以致科學家都不理解,幾家科學雜誌也都拒登他的 文章,認為「違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確定的方程,結果也應相近才對,怎能大大遠離呢!線性,指量與量之間按比例、成直線的關係,在空間和時間上代表 規則和光滑的運動;而非線性則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關係,代表不規則的運動和突變。

如問:兩個眼睛的視敏度是一個眼睛的幾倍?很容易想到的是兩倍,可實際是 6-10倍!這就是非線性:1+1不等於2。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線性的!當外加電壓較小時,激光器猶如普通電燈,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當外加電壓達到某一定 值時,會突然出現一種全新現象:受激原子好像聽到「向右看齊」的命令,發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單色光,就是激光。非線性的特點是:橫斷各個專業,滲透各 個領域,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時時有。」 如:天體運動存在混沌;電、光與聲波的振蕩,會突陷混沌;地磁場在400萬年間,方向突變16次,也是由於混沌。甚至人類自己,原來都是非線性的:與傳統 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腦電圖和心臟跳動並不是規則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現,混沌系統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比非混沌系統快。由此可見,非線性就 在我們身邊,躲也躲不掉了。 1979年12月,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 風。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於其大膽的想像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混沌理論認為在混 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我們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丟 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馬蹄鐵 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有點 不可思議,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一定要防微杜漸,看似一些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集體內部的分崩離析,那時豈不是悔之晚矣?

橫過深谷的吊橋,常從一根細線拴個小石頭開始。

53.環境效應

當回憶時的情境和學習時所情境完全一樣時,記憶效果最佳。通常把這一現象稱為環境效應。如果你要在某一課堂進行考試,那麼在這個課堂裡學習材料比在圖書館 或宿舍裡學習更為有利。這個概念是和刺激的泛化緊密相聯的。當然,環境是指一個人學習和回憶時的周圍情境,如房子的大小、牆壁的顏色、噪音的量等等。近 來,這個概念已經擴大到包括學習者學習和回憶時的生理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身體也是他所處環境的一部分。因此,為了得到最佳的記憶,產生積極的 環境效應,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在學習和回憶時也應盡可能地相似。

54.霍布森選擇效應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即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 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供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能算是判斷嗎?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 方案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瞭解的基礎上判斷,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就等於無法判斷,就等於扼殺創造。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係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係,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 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週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 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係,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 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 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 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55霍桑效應
  
在美國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 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一系列試驗研究。這一系列試驗研究的中心 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一系列試驗研究中有個“談話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 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並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准反駁和訓斥。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 度提高。這是由於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諸多不滿,無處發洩,“談話試驗”使他們這些不滿都發洩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幹勁倍增。社 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願和情緒,但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願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切莫壓制下 去,而要千方百計地讓它宣洩出來,這對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據載:如今有單位專門設立“牢騷室”,這正是“霍桑效應”在管理.

56棘輪效應

  商朝時,紂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這位精明的國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會堅如磐石。
有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十分高興地使用這雙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勸他收藏起來,而紂王卻滿不在乎,滿朝文武大臣也不以為然,認為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為此憂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問他原因,箕子回答說:“紂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會用土制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製 成的飯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難道還會用它來吃粗茶淡飯和豆子煮的湯嗎?大王的餐桌從此頓頓都要擺上美酒佳餚了;吃的是美酒佳餚,穿的自然要 綾羅綢緞,住的就要求富麗堂皇,還要大興土木築起樓臺亭閣以便取樂了。對這樣的後果我覺得不寒而慄。”
  
僅僅5年時間,箕子的預言果然應驗了,商紂王瓷意驕奢,便斷送了商湯綿延500年的江山。
  
在上面的故事中,箕子對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評價,運用了現代經濟學一種消費效應――棘輪效應。
  
所謂棘輪效應,又稱制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於相對收入,即相對於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
 
這一效應是經濟學家杜森貝提出的。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主張消費是可逆的,即絕對收入水準變動必然立即引起消費水準的變化。針對這一觀點,杜森貝認為這實際 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消費決策不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計畫,它還取決於消費習慣。這種消費習慣受許多素影響,如生理和社會需要、個人的經歷、個人經歷的後果等。 特別是個人在收入最高期所達到的消費標準對消費習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棘輪效應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出自他寫給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訓儉示康》中,除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著名論斷,他還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司馬光秉承清白家風,不喜奢侈浪費,宣導儉樸為美,他寫此家書的目的在 於告誡兒子不可沾染紈絝之氣,保持儉樸清廉的家庭傳統。
  
在物質不再匱乏,生活必須品不再靠計畫供應的今天,在保健品、營養品、吃飯穿衣以及文娛活動極其豐富的家庭生活環境裏,再提“由奢入儉”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
  
誠然,棘輪效應是出於人的一種本性,人生而有欲,“饑而欲食,寒而欲曖”,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求滿足。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對於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縱,對於過度的及至貪得無厭的奢求,必須加以節制。如果對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的話,過度地放縱奢侈, 沒能培養儉僕的生活習慣,必然會使自古“富不過三代”之說就成了必然,就必然出現“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 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的情況。
 
  西方一些成功企業家雖家境富裕,但依然對子女要求極嚴,從不給孩子更多的零花錢,甚至寒暑假還讓孩子四處打工。這些成功企業家並不是苛求子女能為自己多賺一點錢,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錢的來之不易,懂得儉僕和自立。
  
這一點在比爾•蓋茨的身上體現尤為明顯。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個人資產總額達460億美元。但是他在巴黎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將要把自己的巨額遺產返還給社會,用於慈善事業,而只給三個子女繼承區區幾百萬美金
  
比爾•蓋茨的慈善事業始於1993年秋天。當時,他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梅琳達等人到非洲旅遊,當地人民的極度貧困激起蓋茨心靈的震顫。蓋茨感慨之余,建立 了9400萬美元的基金會。2000年1月,蓋茨將原先的兩個基金會合併,組成了“比爾與梅琳達基金會”。這一基金會由父親老蓋茨統領,目前已成為世界上 最大的慈善基金會,總額高達240億美元。老蓋茨說,他的退休生活其樂無窮。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揮霍”兒子賺來的財富上,把這些錢拿來捐贈給全球各地的 醫療和教育計畫。

蓋茨夫婦曾經表示,他們死後,只有幾百萬美元的遺產會屬於自己的孩子,其他部分,將都捐給慈善事業。有記者好奇地問梅林達,難道不擔心將來孩子們會因此而 恨他們嗎?梅林達回答道:“他們三人現在還小,我現在只能和他們談談吃的、穿的東西。將來,他們肯定會得到一些財產,不過我們會等他們長大些再跟他們談這 個。我們相信,如果父母的育得法,孩子們對待財富的看法不會和我們不同。”
  
蓋茨認為,擁有很多不勞而獲的財富,對於一個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並不是件好事,他覺得子女的人生和潛力應和出身的富貴和貧寒無關。比爾?蓋茨稱 ,他和妻子耳濡目染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領域還存在著的很多不平等現象。因此,決定將自己的財產用於解除這樣的不平等上。他還希望其他有錢人也能夠將自己 的財產回歸社會、用於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不平等。
 
  從社會的角度業說,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不能放任棘輪效應任意發揮作用,無限制地利用資源來滿足人類無盡的欲望。有一位作家曾經把那些過度使用資源的人類個體比作癌細胞――
  
“我們常以為癌細胞是不健康的細胞,其實不然,癌細胞是最健康、最有活力的,別的細胞雖然會分裂,但分裂會有止境。癌細胞的分裂永遠不會停止。不斷的分裂 需要養分,但是人的養分有限,癌細胞的不斷分裂最後將其他正常細胞的養分吸取得一乾二淨。 ……因為太健康,所以我們吃得多。因為有錢,所以我們消耗掉大量能源。可是,地球上就這麼多資源,我們用得多,其他人類就倒楣了。
 
  百分之八十的資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類消耗掉。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們這樣地吃遠洋的魚,全地球海裏的魚只夠我們吃一天。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們一樣地享受,地球上的資源能撐多久?”
  
但是從社會人文的角度來考察,卻存在著一個奇怪的悖論,那就是:雖然癌細胞無論對人體還是社會都造成巨大的負擔,在我們的身邊卻到處充斥著一種尊崇“癌細胞”的文化。
  
那些如正常細胞一樣進行次數有限的成長者,即使周圍養分充足,仍會彼此聯絡,以決定是否自我限制。這些人被我們視為是一些無能無為的“弱者”,而那些與此 相對的所謂“強者”,卻像癌細胞一樣缺乏正常細胞具有的抑制機制,會不顧周遭環境,無止盡的擴張和成長。他們一有機會就會脫離原有的環境,移轉到其他地方 發展新天地,他們揮霍著人類社會大部分的資源營養,並且一有機會就會攻擊那些對社會進行必要調整的活動。
 
  這樣的“強者”中,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之中,卻被尊為時代的英雄,最可悲的是,人們尊崇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卻是因為他們一擲千金的豪氣、窮奢極侈的揮霍……
 
  研究棘輪效應的負面作用,可以盡可能降低我們這個世界上“癌細胞”的數量,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也更加穩定地發展。

57緘默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基本上不使用強迫手段並不難。人們雖然會在皮鞭面前屈服,可那不過是表面上的服從,內心卻充滿了反叛、仇恨的複雜感情。不僅在感情上, 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正確資訊的傳播受到限制的現象。對統治者,人們大都願意挑對方喜歡的、迎合對方的話來說,儘量避免說讓對方不快或有可能降低自身價值 的話。

這就叫"緘默(MUM)效應"。職員在工作上犯了錯誤後因為害怕上司的威嚴而保持"緘默",這樣上司便得不到正確的資訊,結果就會因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而造成日後的重大損失。

從長遠考慮,無論是在感情上還是在工作上都應儘量不使用強制手段。但對於上司或父母、教師等身份的人來說,強制手段不失為一種對下屬或晚輩、學生發揮作用 的簡單快捷的好辦法。同時,越是對自己的才幹和人格魅力沒有信心的人越會行使強制手段,因為他們自認為沒有其他行之有效的辦法去說服別人。

就像風和太陽的寓言所講的那樣,光靠猛烈的暴風雨是掀不掉人身上的衣服的,而平時以禮相待,在認為有必要發作時點到為止,這才是最有效的。

58獎懲效應

獎勵和懲罰是對學生行為的外部強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過影響學生的自身評價,能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由獎懲所帶來的行為的強化或弱化就叫做獎懲效 應。心理學實驗證明,表揚、鼓勵和信任,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但獎勵學生的原則應是精神獎勵重於物質獎勵,否則易造成"為錢而學"、"為班 主任而學"的心態。同時獎勵要抓住時機,掌握分寸,不斷升化。當然"沒有懲罰就沒有教育",必要的懲罰是控制學生行為的有效信號。懲罰時用語要得體、適 度、就事論事,使學生明白為什麼受罰和怎樣改過。
同時還應注意的是獎懲的頻率,從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看,當獎懲的比例為5:1時往往效果最好。

59結伴效應

是指兩個人或幾個人結伴從事相同的一項活動時(並不進行競賽)相互之間會產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動效率。例如:學生在一起作作業比獨立完成作業的效率高。 可以相應組成學習小組。教師應注意課上的效率,注意時間分配。…

60進門檻效應

在心理學中,“進門檻效應”指的是如果一個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個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或是想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極有可能接受其更 大的要求。關於這個效應的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與弗雷瑟在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說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 “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
他們在第一個居民區直接向人們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而在第二個居民區,實驗者先請求眾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 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他們在幾周後再向這些居民提出豎牌的有關要求,這次的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 55%。為什麼同樣都是豎牌的要求,卻會產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研究者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個人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一個人若是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捲入 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便會產生自己以行動來符合所被要求的各種知覺或態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自己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而恢復協調 的內部壓力會支使他繼續幹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的改變成為持續的過程。運用這個方法來使別人接受自己的要求的現象,心理學上叫做“進門檻技 術”。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這樣的技巧來與人們進行溝通,就可能更易於得到對方的配合與支持。比如:交警在執勤時,發現有人違章駕駛,截停違章司機後用嚴厲 的言語訓斥他,或粗暴地責令其交出駕駛執照以登記罰款,這樣的態度很容易造成司機心理上的抵觸,從而人為地增加了工作的難度。這時,不妨考慮根據“進門檻 效應”的原則,換一種溝通方式與司機進行交流。這裏提供一種思路供參考:如截停當事人後,首先微笑並敬禮示意,再對他進行簡短的交通安全常識宣傳,然後指 出其屬於哪一種違章,可能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儘量從當事人自身安全的角度來勸說,使他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最好還能配合使用小的宣傳彩頁或安全常識小卡片,讓市民清楚知道自己違反了哪一條駕駛規則,設計一套“友情提示卡通圖案”讓他從所犯錯誤的“肇事者”卡通 系列貼紙裏選取相應的那種貼在方向盤上,以便在以後的駕駛中隨時提醒自己不要違反交通規則。這樣的方法既能達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又能在和諧的氛圍中形成比 較良好的警民關係。即使必須採取罰款等措施的,經過這樣的鋪墊,也有利於使對方心悅誠服,採取主動配合的態度。

其實“進門檻效應”也能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得到運用,這需要我們慢慢去摸索和體驗。
可以在與周圍人們的交往中使用,讓他人從心底裏願意接受你提出的觀點。在實際生活裏靈活地用好這個心理學小原理,經由溝通交往的過程,一步步地邁進他人的“心田”,給對方留下親切友好的印象

61禁果效應

"禁果"一詞源於《聖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由於青少年處在特殊的發育期,好奇心強,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現禁果效應。

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
①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
②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62近因效應

一 由於最近瞭解的東西掩蓋了對某人一貫瞭解的心理現象叫做近因效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對陌生人的知覺,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對於熟悉的人,對他們的新 異表現容易產生近因效應。近因效應在學生交往中也是常見的,例如兩個學生本來相處得很好,甲對乙堪稱關懷備至,可是卻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 痛恨,這就屬於近因效應的作用。同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終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這就要求老師1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強自 身的吸引力;2是要不斷鼓勵學生進步,讓學生能以新的姿態展現在外人面前,不斷激勵學生進步。

二 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
首因效應一般在對陌生人的知覺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之間往往都將對方的最後一次印象 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並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發生質和量的變化。現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都與近因效應有關。

  近因效應使我們僅僅根據人的一時一事去評價一個人或人際關係,割裂了歷史與現實、現象與本質的關係,妨礙我們客觀地、歷史地看待人和客觀事實,常常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衝突,影響了我們對人和事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和判斷,對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有著消極的影響。

63金魚缸法則

金魚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論從哪個角度觀察,裏面的情況都一清二楚。

“金魚缸”法則運用到單位管理中,就是要求領導者增加單位各項工作的透明度。單位的各項工作有了透明度,領導者的行為就會置於全體下屬的監督之下,就會有效地防止領導者享受特權、濫用權力,從而強化領導者的自我約束機制。
務必記住:透明公開是防止腐敗和不正之風的法寶之一。

64、角色效應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會和他人對角色的期待上 的,由於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著對學生社會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學生"的標準就是"學習好",而學習好的標準就是成績好,這對學生的成長和角色發展都帶 來了很多消極的影響。學生出現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學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經理"、"我的爺爺是XXXXX"等為炫耀,把自己與長輩的角色等同起來,顛倒 了角色概念的關係,致使這類學生養成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畸形心態。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地確定學生的角色,通過採取角色扮演、角色創 造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角色行為。

65競爭優勢效應

在雙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會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

66酒•污水效應

如果你把一湯匙的酒倒進一桶污水裏,你得到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湯匙的污水倒進一桶酒裏,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67刻板效應

生活中常可見到這樣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認為老年人墨守成規;而老年人又往往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教授總是白髮蒼蒼、文質彬彬,工人則是身強力壯、舉止豪爽 等。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現象被稱為刻板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群體心理中比較多見,但在不少教師心中也存在。曾經有位平時學習不 好的學生有一階段學習特別刻苦,在期末考試時成績特別突出,知道考試成績後,一些班主任說的是:"成績是不錯,作弊了嗎?" 由於平時教師已對學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學生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很容易造成偏見、成見,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也影響了教師形象。

68空白效應

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善於留白,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 些問題,班主任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白,給學生一個鍛煉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 力。在思考方面留白,教師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面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留白,批評之後,留有學生自己 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窮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

69 庫裏肖夫效應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裏肖夫通過鏡頭剪接所作的一項實驗,該實驗實際上是由普多夫金具體操作的。庫裏肖夫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並列作用,給俄國著名演員莫茲 尤辛拍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剪為三段,分別接在一碗湯、一個正在做遊戲的孩子和一具老婦人的屍體的鏡頭之前,結果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卻似乎發現了莫茲 尤辛的情緒變化——分別對應著饑餓、喜悅和憂傷。庫裏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構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礎,並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等理論。他得出的結論 是,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並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面之間的並列;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創作才成為電影藝術。他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 領:影片的結構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而是來自空間結構和蒙太奇。

70冷熱水效應

一杯溫水,保持溫度不變,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熱水。當先將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溫水中,會感到溫水熱;當先將手放在熱水中,再放到溫水中,會到溫水涼。同 一杯溫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感覺,這就是冷熱水效應。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人人心裏都有一桿秤,只不過是秤砣並不一致,也不固定。隨著心理的變化,秤砣 也在變化。當秤砣變小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大,當秤砣變大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小。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就是受這秤砣的影響。人際交往中,要善於運 用這種冷熱水效應。 運用冷熱水效應,可以獲得對方的好評。人處世上,難免有事業上滑坡的時候,難免有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時候,難免有需要對他人進行批評指責的時候,在這些時 候,假若處理不當,就會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巧妙運用冷熱水效應,就不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形象,反而會獲得他人一個好的評價。當事業上滑坡的時 候,不妨預先把最糟糕的事態委婉地告訴別人,以後即使失敗也可立於不敗之地;當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時候,道歉不妨超過應有的限度,這樣不但可以顯示出你的誠 意,而且會收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當要說令人不快的話語時,不妨事先聲明,這樣就不會引起他人的反感,使他人體會到你的用心良苦。這些運用冷熱水效應的 舉動,實質上就是先通過一二處“伏筆”,使對方心中的“秤砣”變小,如此一來,它“稱出的物體重量”也就大了。

某汽車銷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賣出30輛以上汽車,深得公司經理的賞識。由於種種原因,老李預計到這個月只能賣出10輛車。深懂人性奧妙的老李對經理 說:“由於銀根緊縮,市場蕭條,我估計這個月頂多賣出5輛車。”經理點了點頭,對他的看法表示贊成。沒想到一個月過後,老李竟然賣了12輛汽車,公司經理 對他大大誇獎一番。假若老李說本月可以賣15輛或者事先對此不說,結果只賣了12輛,公司經理會怎麼認為呢?他會強烈地感受到老李失敗了,不但不會誇獎, 反而可能指責。在這個事例中,老李把最糟糕情況――頂多賣5輛車,報告給經理,使得經理心中的“秤砣”變小,因此當月績出來以後,對老李的評價不但不會降 低,反而提高了。  

蔡女士很少演講,一次迫不得已,她對一群學者、評論家進行演說。她的開場白是:“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自然不會說出精彩絕倫的話語,因此懇請各位 專家對我的發言不要笑話……”經她這麼一說,聽眾心中的“秤砣”變小了,許多開始對她懷疑的人,也在專心聽講了。她的簡單樸實演說完成後,台下的學者、評 論家們感到好極了,他們認為她的演說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對於蔡女士的成功演講,他們抱以熱烈的掌聲。

當一個人不能直接端給他人一盆“熱水”時,不妨先端給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給他人一盆“溫水”,這樣的話,這人的這盆“溫水”同樣會獲得他人的一個良好評價。

71連帶效應
 
  教師評改論文式試題時常常產生的一種現象,它是由前後試題的連帶關係造成的。前一試題的得分常常會影響到後一試題的得分。在客觀式的試題中,這種連帶效應 不易產生,因為客觀式試題前後各題的界限比較分明,而且標準答案也比較確定,不會產生遊動;而論文式試題的標準答案卻留有遊動的餘地。目前高考閱卷中,採 用了“流水作業”批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連帶效應。

72鏈狀效應

有一句俗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這種效應在年齡低的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就學 生的鏈狀效應看不是單方面的,既表現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個性、情緒、興趣、能力等方面發生綜合影響。利用學生的鏈狀效應,讓不同性格的學生在 一起可以取長補短。因此作為老師,應有意識地優化學生周圍的環境,如讓嬌生慣養的學生與獨立性較強的朋友做伴,膽小畏怯的學生應和勇敢堅強的學生交友。

73臨近效應

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這與倆人住處的遠近有很大關係。這被稱為鄰近效應。那麼為什麼鄰近性會引發好感呢?

增強親近感
鄰近性一般都會增強親近感。住得近的人自然碰面的機會也相對頻繁,重複的接觸就會引發、增強相互間的好感。

強烈的相似性
人們大多選擇社會地位、經濟實力與自己相近的人為鄰,而地理位置上的鄰近性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相似性。

越是鄰近的人,其可利用度也越高
鄰居之間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費用便可成為好朋友,而且有很多事可以相互囑託,有快樂可以共同分享。比如可以請鄰居照看孩子或房子,家裏不管發生什麼大事小事都可以相互照應。

認知的一貫性
與討厭的人比鄰而居,在心理上是難以忍受的。人們在交往中大多願意接近與自己合得來、住所比較近的人。

74零和遊戲原理

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遊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這正是“零和遊戲”的基本內容: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
  
零和遊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 個人到國家,從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 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但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後,“零和遊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 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但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 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要遵守遊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75.拍球效應

拍籃球時,用的力越大,籃球就跳得越高。對學生的期望值越高,學生潛能的發揮就越充分。優秀的老師總是盡可能地信任學生,不斷鼓勵學生;而批評則盡可能委婉,不使矛盾激化。

76.旁觀者效應

1993年,四川達竹礦務局一名高考超過錄取分數線28分的韓姓男同學,戲水不慎滑入深水區。結果圍觀者甚眾,且其中不乏青壯年,卻無一人伸出援助之手, 終於使小韓溺水而死。  黑龍江一級飛行員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歹徒刺死。  1993年夏,在雲南昆明,一位農村姑娘被一群歹徒壓迫裸體遊街……  雖然我 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人多力量大”的故事,但越來越多的事實卻向我們證明,人多,力量卻並不一定大,相反,很多時候恰恰是因為人多,力量分散,力量反 而顯得小了。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旁觀者效應”,也有人戲稱為“龍多不下雨”。

旁觀者效應的提出,始於美國紐約發生的震驚全美的吉諾維斯案件。

吉諾維斯案件是1964年發生在美國的一件兇殺案。案發的那天淩晨三點,一位名叫吉諾維斯的姑娘在返回公寓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殺害。案件的特別之處在於, 案件持續了30多分鐘,遇害者的38個鄰居聽到了呼救聲,其中許多人還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長時間。然而沒有一個人去援救她,甚至沒有人行舉手之勞,打電話及 時報警,致使一件本不該發生的慘劇成為事實。

案件發生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有人認為,慘劇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都市人際關係的冷漠,而社會心理學家們則不這麼悲觀。他們認為,人們沒有及時提供幫助的 原因,在於許多人都有一種“也許其他旁觀者會幫助受害者”的想法,所以,大家都對別人抱有良好的期望,把責任推給了別人,而認為自己沒有提供幫助的責任, 結果導致誰也沒有真正提供幫助。

旁觀者效應的根源,在於責任的分散。旁觀者越多,每個人所感受到的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就越小,因而提供幫助的可能性也越小;而那些認為“除了自己沒有人會去 幫助受害者”的旁觀者則會感覺到自己對受害者負有不可推卸的救護之責,因而實際上提供援助的情況倒比較多。眾目睽睽之下發生如此之多的慘劇,

77.泡菜效應

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裏,由於長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氣質、素質和思維的方式等方面 都會有明顯的差別,這正如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應”揭示了“人是環境之子”的道理,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作用。

啟示:幼兒直接浸泡在幼稚園與家庭的環境之中,每一位教師和父母是否認真細緻地考慮過孩子所處環境的各種因素是否健康?每一種因素將對幼兒產生怎樣的作 用?對顯在的有害因素是否予以了積極的消除或控制?從心理健康角度看,精神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作用往往超過了物質環境的作用,老師與父母為孩子營造了怎樣的 精神環境?是否是多支持、多鼓勵、多表揚、多肯定、多欣賞、多自由、多自主、多選擇精神環境?

78.培哥效應

在有些電視節目中,曾有人做過所謂奇特的記憶表演。一般都是在舞臺上立一塊黑板,然後隨意讓觀眾說出一些詞語、數字、節目名稱、公式、外語單詞等等,並按 序寫在黑板上。表演者在這一過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卻能根據觀眾的要求準確地講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內容,甚至還能把全部內容倒背出來。

這種表演看起來十分神奇,其實只不過是運用了培哥記憶術,產生了“培哥效應”罷了。這種方法實際上並不難,它是自創一套記憶編碼,比如,⑴——帽子,⑵ ——眼鏡,⑶——圍巾,⑷——衣服,⑸——腰帶,⑹——褲子……並熟練地記下來,然後通過聯想與要記的材料相連接。比如要求你記住這樣幾個詞:⑴大象,⑵ 打氣,⑶洗澡,⑷電風扇,⑸自行車,⑹水……這樣你就可以把大象與固定編碼的第一號帽子聯繫起來,聯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頂帽子。要記住第六個詞“水” 時,把它與褲子產生聯想——水把褲子弄濕了。

通過這樣的編碼聯想,記起來就不困難了。因為在聯想時,我們有意識地把聯想的事物放大,表像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記住第四個詞——電風扇與衣服發生聯想時,如果表像是電風扇吹開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像成電風扇穿了一件羽絨服,就非常奇特,這就更便於記住這一對象。

培哥記憶術的固定編碼有很多種,如按照自己身體各部分的上下編號,按進門後能看到的東西編碼,按自己的親朋好友的姓名編號等等。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掌握了這種方法,就可以避免記憶的枯燥單調,使其妙趣橫生了。

當然,這種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去經常鍛煉,並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聯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79.配套效應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鄧尼斯•狄德羅,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裏尋 找感覺,總覺得傢俱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 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兩百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作為"狄德羅效應",亦可稱作為"配 套效應",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從學生的成長過程看,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習慣,都可 以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一件"睡袍",在這裏想提醒教師,應當多為學生準備幾件有價值的"睡袍"。

80. 皮格馬利翁效應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做了個實驗:他們來到一所小學,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極為認真地告訴校長、老師,並 透露給這些學生說,這些名單上的學生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將來產生“學業衝刺”的潛力。其實,這份學生名單是隨意擬定的,根本沒有依據智 慧測驗的結果。但八個月後再次進行智慧測驗時出現了奇跡:凡被列入此名單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欲望強烈,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 厚。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借用希臘神話中一王子的名字,將這個實驗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傳說皮格 馬利翁愛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熱誠的期望下,塑像變成活人,並與之結為夫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跡呢?由於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學家,教師對 他們提供的名單深信不疑,於是在教育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即對名單上的學生特別厚愛。教師們掩飾不住的深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笑貌、眼神等 表現出來。在這種深情厚愛的滋潤下,學生自會產生一種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他們有了顯著進步。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 鳴現象。運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在管理工作和人際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覺對方,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寄以期望,對方會產生出相應於這種期望的特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 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我想早點聽到你們成功的消息”等等,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望的方向發展,人才也 就在期待中得以產生。

81留面子效應

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少的的要求,往往比直接提出後者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82流言的心理效應

《戰國策•秦策二》記載:“費人胡與曾了同名者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與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苦。須臾,人又曰:‘曾參殺人。’其 母尚自若 。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曾參是古代有名的賢人,他十分重品德修養,每天都要三番五次地反省自己。其母對他十分瞭解, 相信自己兒子不會幹出殺人之事,但經不起眾口一詞再三告以“曾參殺人”,便再也坐不住,放下織布的梭子翻牆逃走了。後以曾參殺人一詞喻流言可畏。

83羅米歐與茱麗葉效應

莎士比亞的名劇《羅米歐與茱麗葉》描寫了羅米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悲劇,他們相愛很深,但由於兩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裏其他成員的認可,雙方的家長百般阻撓。然而,他們的感情並沒有因為家長的干涉而有絲毫的減弱,反而相愛更深,最終雙雙殉情而死。

84羅森塔爾的負效應(反期望)

“羅森塔爾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過實驗研究而提出來的,它揭示了教育過程中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實驗者向教師提供某類學生有 極好發展潛力的假資訊,引發教師對這類學生產生期望,從而對他們表現出特別的關照、注意;學生體察到教師對自己的這種期望,受到激勵,因而更加勤奮努力地 學習,結果,智力和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

由於“羅森塔爾效應”的特殊效果,許多教育工作者都喜歡運用。然而仔細分析各類教育案例就會發現,對於不同類型的學生,“羅森塔爾效應”差異明顯:有的同 學對老師的親近與關注反應積極,“期望”產生的效應良好;但也有不少同學“期望”的效應較差,有時甚至表現得更為消極和失望。這說明,“羅森塔爾效應”與 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一樣,是帶有條件的,有其產生的心理基礎,也就是說,教師的期望只有在“適當的心理條件”下才會起作用。如,只有在充分分析學生的 心理狀態、學習動機、自我意識等特點的

基礎上,有分寸地發出“期望”,“羅森塔爾”才會產生強烈的“正效應”;否則可能會產生零效應,甚至負效應。負效應的產生多與下面的心理態勢相關:
一、學習動機模糊不清
“羅森塔爾效應”產生的心理前提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力量。心理學的調查研究材料表明:學習動機是複雜多樣的,以 動機在每個學生身上起作用的大小而論,又有主導性動機和輔助性動機。教師親近的態度、滿含期望的特別關注,只是一種外在條件,只有當學生高度重視並且渴望 得到老師的這種“關注”,“期望”的效應才會產生。學生這種渴望受到老師重視、獲得老師表揚的心理趨向,就成了學習的附屬內驅力,學生附屬內驅力越強,教 師期望產生的價值就越高。受多種原因的影響,一些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模糊不清,形成的附屬內驅力表現為紊亂而弱小,因此,期望產生的價值也不會太大。

二、逆反心理強烈反彈
一些學生對於自己在家庭、社會或學校中的地位不滿意,或自己的父母、親人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排斥甚至被欺淩的地位,因此常常會無意識地把一切有權威的人, 甚至一切人都看成有威脅的人物,看成自己或家庭受打擊受痛苦的來源。而處在他們的年齡,是很容易把這種仇視轉移到在學校生活中處於優勢地位的教師身上的, 此時處於“靶子”地位的教師,他們對學生的期待暗示不但不能被接受,反而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反彈或對抗。這些學生害怕上老師的“當”,不願成為教師的 “寵兒”,教師的期待在他們身上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負面的,呈負效應。

三、自我獨立意識明顯(人際心理http://www.gaoyn.com提示:原文刊于《班主任》)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的期待暗示只有在那些自我意識不強和易受暗示的學生身上才起作用,“羅森塔爾效應”也才能顯示一定效果。而事實上,多數中學生的意向是 不隨教師的期待而改變的,特別是自我意識日益增強的中學生,緊張、單調的學習考試生活使他們長處於消極壓抑的心理狀態下,獨立意識的發展往往超過同齡人。 在他們面前,教師的態度不再是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在學習自覺性稍強的時候,占支配地位的學習願望不僅僅是為實現教師的預言;而自覺性很差的時候,教師的 期望則更難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學習行動。
所以,教師的期待如果要產生如其所期待那樣的正效應,必須努力創設適當的心理條件:一是期待輸出者——教師,應通過自身的知識、能力、修養、人格取得學生的信任,獲得他們的信賴;二是應幫助期待資訊的接受者—學生,具備接受期待的內部心理機制。

85螞蟻效應

螞蟻是自然界最為團結的動物之一,一隻螞蟻的力量確實是微不足道的,但100萬隻甚至更多只的螞蟻組成的軍團則可以橫掃整片樹木或一幢幢高樓,可以將一隻獅子或老虎在短短的時間內啃成一堆骨頭。


86馬太效應

一.《聖經》中"馬太福音"一章裏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美國著名哲學家羅派特•默頓發現了同 樣的現象,即榮譽越多的科學家,授予他的榮譽就越多;而對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對其作出的成績往往不予承認。他於1973年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馬太效 應"。在班級管理中,就是好學生好對待,差學生差對待,而好與差的標準主要還是學習成績。對於一些班主任心目中的好學生來說,愛"過剩"的時候,就會貶 值,他們對表揚就會變得麻木不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這種優越的社會心理環境會使他們在成長中變得非常脆弱,經不起挫折。而對另外一些學生僅僅因為分 數不高,就會長期處在被班主任的關愛遺忘的角落,這種人為造成的惡劣的心理環境,將會使他們情緒偏激、行為帶有觸發性和衝動性,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個性的畸 形發展,引發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馬太效應是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發言機會就多,而發言機會愈多能力愈強,學習能力弱者反之,造成優者越優,差者越差,兩極分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 們常碰到這樣的情況,能力較高的成員受到尊重,並取得領導地位,甚至搶盡風頭或犧牲其他組員的利益來自我獲益;而能力較低的成員則完全喪失了合作學習的興 趣。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是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積極作用是:“馬太效應”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榮譽和越來越 高的評價,這對小組內表現一般的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他們去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太效應”將客觀上促使組內競爭的產生,而合作學習並不排斥競 爭,這是符合合作學習的精神的。其消極作用是:獲得高評價的學生,如果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度容易產生居功自傲、遭小組成員非議等不利合作行為 的現象。很顯然,如果一味放任小組成員的自發無序地競爭只會導致不均衡的加劇。

消除合作學習中 “馬太效應” 的消極作用,要求我們努力實現評價的社會公平感。“馬太效應”的導致學生參與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個人職責不明確,以及老師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 不注意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進步。所以,在合作學習的評價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教師還需要講究評價策略,做到指導與激勵相結 合,對不同發展水準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小組中能力較差的學生更應注意到他們的點滴進步。

87 毛毛蟲效應

毛毛蟲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而無法破除尾隨習慣而轉向去覓食。

88美女效應

羅馬一家自助餐廳的老闆想出一個賺小費的妙計。他請來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櫃台邊收錢,以便使男客們神魂顛倒,慷慨解囊。誰知那位姑娘上班後沒過幾 天,就對老闆說:「我想,我不如以前漂亮了。」老闆忙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現在,所有的男客都在櫃台邊反覆地數找給他們的零錢。」

89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 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查爾迪尼分析認為,對人們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別人認為自己不通人情。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 求後,再提出較高的要求,人們為了保持認識上的統一和給外界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要求。

這一效應告訴我們在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應少一些,小一些,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90免疫效應

當學習的材料發生了顯著的遺忘後再進行復習時,學習者因發現了遺忘的內容,故能激起復習的動機,他不再把復習看成是多餘的事,就在復習中加強了努力和注 意;在這們的復習中,學習者還能發現造成遺忘的原因,如新獲得的知識模糊不清,未充分分化,不穩固等,於是就在復習時想方設法加強薄弱的部分。因此,把它 稱為遺忘的免疫效應,這種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早晚復習的效果無明顯差異的現象。因此,在教學中,要靈活地安排這兩種復習方法,兩者都不可偏廢。

91名片效應

在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

92名人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給大學心理系學生講課時,向學生介紹說聘請到舉世聞名的化學家。然後這位化學家說,他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學物質,這種 物質具有強烈的氣味,但對人體無害。在這裏只是想測一下大家的嗅覺。接著打開瓶蓋,過了一會兒,他要求聞到氣味的同學舉手,不少同學舉了手,其實這只瓶子 裏只不過是蒸餾水,"化學家"是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這種由於接受名人的暗示所產生的信服和盲從現象被稱為名人效應。名人效應的產生依賴于名人的權威和 知名度,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在他們那一領域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名人知名度高,為世人所熟悉、喜愛,所以名人更能引起人們的好感、關注、議論和記憶。由於 青少年的認識特點及心理發展,他們所希望的名人多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他們喜歡的名人多為歌星、影星一類,出現追星現象。這就要求班主任要為學生 選擇好"名人",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93莫札特效應

1993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讓大學生在聽完莫札特的《雙鋼琴奏鳴曲》後馬上進行空間推理的測驗,結果發現大學生們的空間推理能力發生了明顯的提高。他們將這種現象稱作"莫劄特效應"。

莫札特效應啟發人們從多個角度思考促進腦功能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並使人們日益認識到欣賞音樂等傳統上被視為"休閒"的活動在腦的潛力開發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價值。

音樂:神奇的力量 科學家們發現,當人聽到歐洲18世紀的巴羅克音樂時,心跳、腦電波、脈搏等會逐漸與音樂的節奏同步,從而變得緩慢和協調;血壓也會相應地下降--這時,整 個人會有一種輕鬆舒暢的感受。同時,實驗證據也表明,如果經常聆聽巴羅克音樂,還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對一些心因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言 不由衷、失眠、糖尿病等,有非常好的預防和緩解的作用。

在戈登教授發現了"莫札特效應"以後,他們又對小學生進行了類似的實驗。讓一組小學生在進行鋼琴訓練後玩一個有關比例和分數的數學電子遊戲;另一組小學生 則在英語訓練後再玩遊戲,結果發現,進行鋼琴訓練的小學生的遊戲成績比進行英語訓練的高出了15%。如今,研究者們發現,音樂不僅對小學生分數、百分比運 算能力、空間-時間推理能力有一定促進作用,而且對閱讀理解、言語記憶等心理能力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些科學家認為,音樂欣賞包含了空間知覺和空間推理能力,這是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欣賞能夠強化人腦中潛在的神經結構,從而提高相應的數學能力 --就像肌肉訓練能夠強化人的運動能力一樣。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音樂可能更多地和我們的右腦活動相關,如果有意識地加強音樂訓練,就相應地能夠促進右腦 的活動,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音樂的魔力還不止於此。醫生們常常發現,患有帕金森氏綜合症的患者行動和反應都很遲緩,但是在聽音樂,甚至在頭腦中想音樂時,也可能會奇跡般地恢復一些功 能恩賜 當音樂一停止又會變得寸步難行。這說明,儘管"莫劄特效應"等發現還有待進一步科學研究的確認,但音樂在腦功能促進方面的神奇力量已經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 視。對失去了意願和行動之間聯繫的病人而言,音樂有可能使中斷的"鏈條"重新連接起來。

運動: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過去,在人們的印象中,運動和智慧似乎是兩樣相反的事物,人們總認為"四肢發達"必定"頭腦簡單"。然而,現在的科學研究卻表明,不但運動和智慧能夠互相協調,而且運動還是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適度、有規律地搖動嬰兒可以促進其腦部的發育,尤其是前庭系統功能的發展。而前庭系統對於正常心理能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美國進行的 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兒童每天都參加體育活動,包括旋轉、跳繩、做操、翻筋斗、打滾、走平衡木,在操場一些低矮的運動器具間攀爬、滑行、翻滾、跳躍,在教室 裏參加集體遊戲等等,將會有助於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科學家們認為,這些遊戲有利於兒童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前庭感覺等的發育,將感覺統和起來,從而 促進腦功能的發揮。

對兒童來說,適量參加體育活動,將會非常有效地促進腦的發育,使許多重要的心理功能得到迅速發展。而即便是成年人,在休閒時間多參加體育活動,進行相應的體育鍛煉,也可以緩解腦的工作壓力,從而更好地投入工作。

94墨菲定律

(Murphy’s Law)緣於美國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他認為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楣蛋,不經意說了句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這句話迅 速流傳。經過多年,這一“定律”逐漸進入習語範疇,其內涵被賦予無窮的創意,出現了眾多的變體,“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 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會出錯的,終將會出錯)”、“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東西越好,越不中用”、“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 興!”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根據“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二、所有的事都會比 你預計的時間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在街上準備攔一輛車去赴一個時間緊迫的約會,你會發現街上所有的計程車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當你不需要租車的時候,卻發 現有很多空車在你周圍遊弋,只待你的一揚手,車隨時就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個月前在浴室打碎鏡子,儘管仔細檢查和沖刷,也不敢光著腳走路,等過了一段時間 確定沒有危險了,不幸的事還是照樣發生,你還是被碎玻璃紮了腳。如果你把一片幹麵包掉在你的新地毯上,它兩面都可能著地。但你把一片一面塗有果醬的麵包掉 在新地毯上,常常是有果醬的那面朝下。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 前應該是盡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即將返回地面時,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中部地區上空解體,機上6名美國宇航員以及首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全部遇 難。“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也印證了墨菲定律。如此複雜的系統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後,人們總是要積極尋找事故原 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夠理解的,否則,或者從此放棄航太事業,或者聽任下一次事故再次發生,這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接受的結果。
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你妄自尊大時,“墨菲定律”會叫你知道厲害;相反,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墨菲定律”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

這其實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話說的“上的山多終遇虎”。還有“禍不單行”。如彩票,連著幾期沒大獎,最後必定滾出一個千萬大獎來,災禍發生 的概率雖然也很小,但累積到一定程度,也會從最薄弱環節爆發。所以關鍵是要平時清掃死角,消除不安全隱患,降低事故概率。

95摩西奶奶效應

美國藝術家摩西奶奶,至暮年才發現自己有驚人的藝術天才,75歲開始學畫,80歲舉行首次個人畫展。摩西奶奶效應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不
去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它就會自行泯滅。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首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引導學生坦然地面對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像格拉寧所說:“如果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幹什麼,那麼生活會變得多麼好!因為每個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覺到的大得多。”

我們的教育對像是有無限發展潛力的學生,充分發掘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使他們產生“摩西奶奶效應”,學生的潛能就能得到巨大的發揮。

96木桶法則

“木桶”法則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體效應,不是去增加最長的那塊木板的長度,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補齊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木桶”法則告訴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環節,否則,單位的整體工作就會受到影響。人們常說“取長補短”,即取長的目的是為了補短,只取長不補短,就很難提高工作的整體效應。

97南風效應

有一則寓言,講北風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勁,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緊;南風徐徐,輕柔溫曖,使行人自覺地把大衣脫下。南風之所以能 達到目的,就是因為他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使人的行為變為自覺。這種以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我們稱之為"南風效應"。在班級管理 中,班主任一是要瞭解學生的特點,採取符合學生實際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學生都有一顆向上、向 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關心人,在行為上激勵人、煥發人,容忍學生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98鯰魚效應

沙丁魚捕撈後如果沒有刺激和活動,就會很快地死去,挪威漁民每次從海上歸來,為了不使魚在途中死去,都在魚艙裏放幾條鯰魚,以挑起它們和沙丁魚之間的摩擦 和爭端,使大量的沙丁魚在緊張中不斷地遊動,其結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魚因窒息而死亡,而且還能保證它們一條條活蹦亂跳地抵達港口。這種現象後來被人們稱之 為"鯰魚效應"。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①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適度的緊張氛圍,並引導學生在緊張中學會適應。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過度 的緊張應該避免,以防止對學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②要充分利用好班級中的"鯰魚",班級中常常有這樣一些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能量"很 大,特別活躍,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級的紀律和學習。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幹部的設 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產生鯰魚效應,班級活動容易開展,班集體建設更為順利。

99鳥籠效應

人最難擺脫的是無謂的煩惱。1907年,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倆人打賭。

詹姆斯說:老夥計,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笑著搖頭: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想過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

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納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到訪,看見書桌旁那只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甚至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最後,出於無奈,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佛經云:人最難擺脫的是無謂的煩惱。許多人不正是先在自己的心裏掛上一隻籠子或張開一隻袋囊,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東西嗎?

100破窗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鬥曾經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髒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 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後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後,那輛車也被偷了。後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 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 璃。

"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破窗理論"也確實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18世紀的紐約以髒亂差聞名,環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 一個攜帶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開始治理紐約。他從地鐵的車箱開始治理:車箱乾淨了,月臺跟著也變乾淨了,月臺乾淨了,階梯也隨之整潔 了,隨後街道也乾淨了,然後旁邊的街道也乾淨了,後來整個社區乾淨了,最後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現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 也被稱為"紐約引爆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