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吃飯的時候,朋友問我為何信仰上座部佛教,這個問題要講很久,但我很簡單且快速的回答:「因為
它最接近佛教原來的樣子」
開始是因為覺得人生很苦,每個階段都有煩惱的事情,好不容易長大了,一個煩惱解決了,還有下一個煩惱,怎麼這個苦是接連不斷的?我沒有清淨的一天嗎?現在是惱煩錢的問題,我還可以預見,等我老了應該是煩惱健康的問題,這很像youtbe的這個影片講的那樣:
https://youtu.be/tMEadGqvWqU
我在大學的時候,上紫微斗數的課程,當時那個老師說佛的境界就是沒煩惱,我對佛教就有點好奇了,再加上大家耳熟能詳的心經,裡面有一段話叫「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於是我開始踏上了信仰佛教之路,希望有一天能斷苦。
最初是唸心經,再來唸金剛經,後來每天晚上都會唸一遍,我覺得功德很大。當然也有做一些打坐方面的,但是大乘佛教對打坐、修行的方法講的都不是很清楚,我大概只知道六波羅蜜,知道唸阿彌陀佛,還有一些咒語,後來我對咒語非常的著迷,咒語的神奇效果、巨大的功德……甚至我希望我能唸梵文的咒語,因為這樣最接近咒語的本質,要唸當然唸最原始的版本,之後用漢字拼出來的不過只是很像而已,這樣追求事務本質的性格,信仰上座部(南傳)佛教,也是必然的了。
就在一次,我看了youtube的一個影片(註1),是空海法師介紹印度佛教的歷史,立刻改變我的三觀,我想說,我之前信仰的佛教都是經過一變再變,跟原來相差很大了,有一陣子我特別信仰空海法師所講的法。後來我發現,空海法師也不是講最原始的佛法,他還是加入了很多他的一些想法,而最原始的佛教,其實就是上座部佛教。(註2)於是我就加入了上座部佛教了。
雖然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不會排斥大乘佛教,因為大乘佛教,讓很多人加入了佛教行列,就像我是從大乘轉上座部的,雖然很多大乘佛教說上座部是小乘,古人都迴小向大,但現代人倒是都迴大向小,古人因為資訊不流通,所以無法知道佛法的演變,而現代人很容易就知道事情的本末,要信仰佛教,應該找出佛陀原本的佛法,而不是後人添加過後的佛教吧?
註1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P03QmNtoIk
佛教的流變史~空海
註2:
【佛教經典和歷史演變 】取材自 Gotama如是說
第一次經律集結(五百集結,七葉窟集結)
佛入滅後的三個月,印度 Magadha 的國王 Ajātasattu 舉辦了集會。地點是在 Rajagaha (王舍城) 的 Sattapaṇṇi-guhā (七葉窟)。領導僧侶為大阿羅漢 Mahākassapa (大迦葉尊者),Ānanda (阿難尊者),和 Upāli (優波離尊者)。Mahākassapa 從僧團中選取了五百阿羅漢來重述佛陀所說過的遺教。由在佛陀身邊最久的 Ānanda 重述經藏 (sutta),和持戒第一的 Upāli 重述律藏 (Vinaya)。他們完成了重述之後 ,阿羅漢們便開始檢查字義是否有誤,然後再一起重述並檢查每個字和每個段落。每一位羅漢都如此的念著和檢查著,並將每個字記入腦海中。只有當一段話被所有的羅漢檢查和驗證後,才會被大會採納。這還包括了每段話佛是在哪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和對誰說的等等。
第二次經律集結(七百集結,根本分裂)
佛入滅後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於 Vajjī 族的比丘不遵守戒律,例如向俗人到寺院修行持齋戒時 (Uposatha) 乞求錢財,他們甚至乞求一分錢到一毛錢,而這些都是違反比丘紀律的行為。這些行為被西方僧團中的 Yasa Kākaṇḍakaputta 尊者看到,他總共指出了十項被違反的紀律:
‧ 帶著鹽和裝鹽的東西並需要時使用
‧ 午後進食
‧ 在同一天到第二個村莊進食,破壞了進食的紀律 (食量過多)
‧ 在同一教區裡卻在不同的地方參加了超過一次的布薩頌戒
‧ 向大眾取得不該有的法令 (權力)
‧ 把習慣性的行為當作是首先的
‧ 在飯後用乳漿
‧ 喝還沒發酵的果汁
‧ 坐在沒有邊幅的布上
‧ 接受金銀錢幣
而這些 Vajjī 族比丘反對 Yasa 尊者的指責,並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聽從 Vajjī 族比丘們的人們道歉。Yasa 尊者保護著自己的觀點,並取得了人們的支持。這使得 Vajjī 族的比丘們更加憤怒並逐 Yasa 尊者出了僧團。Yasa 尊者於是到了 Kosambī 城並派遣使者到 Pāvā 巴瓦城、 Avantī 阿槃提國、 Dakkhiṇāpatha 南路的比丘們。 Yasa 尊者到了阿厚甘嘎 Ahogaṅga 山找尋大阿羅漢 Sambhūta sāṇavāsī 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並告訴他事情的嚴重性和請示他該如何處置。在同一時間,西方有六十位阿羅漢和八十位從 Avanti 和南方來的阿羅漢們聚在阿厚甘嘎 Ahogaṅga 山。他們選出了 Soreyya 索雷雅城的 Revata離婆多長老作代表來處理 Vajjī 族比丘們的問題,而 Revata 長老建議到問題的當地去解決。於是七百位阿羅漢在 Vesāli 城舉行了集會。
當時是 Kalasoka 國王的時代。明確的地點是在 Vesāli 的 Vālikārāma 瓦利卡園,時間是 Kalasoka 國王的第十一年。擁有120年戒齡的阿羅漢長老名為『一切欲』 Sabbakāmi 大長老是大會的主持人,在大會之後,他們宣佈了 Vajjī 族比丘們的行為是違反紀律且不被允許的。根據島史 Dīpavamsa 的記載,Vajjī 族的比丘們反對了大會的決定,並舉行了他們自己的集會,稱為Mahāsaṅgiti (大乘集會)。在此之後,Vajjī 族的僧侶們(此時應該不再是佛的比丘了)離開了所屬的上座部 (Theravāda),並組織了他們自己的團體 ,稱為 Mahāsaṅga (大乘僧團),他們稱自己為 Mahāsaṅghika (大乘比丘)。於是此時整個佛教僧團便分為兩派,一派為原始佛教的長老部或稱作上座部 (Theravāda),一派為新起的大乘佛教 (Mahāsaṅghika),原因就在於 Vajji 族的比丘們不遵守佛陀制定的十條紀律。此次集會同樣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
第三次經律集結
佛入滅後的第 234 年,集會是在印度 Asoka (阿育王) 國王時代的 Patiliputta 舉行的。由於 Asoka 國王信奉了佛教 ,許多異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來取得 Asoka 的支持。雖然他們加入了佛教,但他們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們自己的思想說成是佛陀的思想。
原始佛教的僧侶於是和他們分開了,並拒絕和他們一起參加 Uposatha。於是在 Patiliputta 約有七年沒有 Uposatha。當地佛教內部的異教徒數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統僧侶的數量,於是 Asoka 便請求正統僧侶們來和異教徒作 Uposatha,但是被正統僧侶們拒絕了。
Asoka 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擾,於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請阿羅漢 Moggaliputta Tissa 來解除他國內的困境。經過數次的失敗以後,Moggaliputta Tissa 終於默許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 Asoka 會面。根據歷史記載,Asoka 跪在河裡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對羅漢的敬仰。Asoka 請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顯示神通來證明他是位阿羅漢,他同意了並在 Asoka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這更增加了 Asoka 對 Tissa 的信任。
隨著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議,Asoka 舉辦了第三次的經典集會。經過了 Asoka 的幫助,60,000 位異教僧侶被逐出了僧團。Moggaliputta Tissa 於是選出了 1,000 位阿羅漢來集成正法。阿羅漢們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經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經典集會,Moggaliputta Tissa 撰寫了 Kathavatthupakarana (Points of Controversy) 來推翻異教徒們加在佛教裡錯誤的理念和觀念等等 。(此時有十八派異教在佛教裡) 第三次經典結束後,Asoka 便送出傳教士四處去傳播佛教正法。
第四次經律集結
第四次集會發生於 29 B.C.,是在國王 Vattagamani 時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 斯里蘭卡) 舉行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已沒有許多僧侶能像當時的阿羅漢 Mahinda 一樣的將全部的經典記入腦中,配合當時文字的開發,於是當時便決定要將經典以文字記下以保存至後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這個想法,於是便舉行了第四次集會,目的是將經典以文字記載。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這難免另人起疑 。但在歷史上經典的正確性的由來是這樣的,在當時的 Sri Lanka 發生許多內亂 ,此時有許多僧侶回到南印度去避難,直到內亂結束後,他們才回到 Sri Lanka 和其他僧侶比對經典,發現所有重述的經典一字無誤,於是便認證了在他們腦海裡的經典是準確無誤的。
這套口述和記憶的傳統從佛入滅後便從未改過,每天僧侶們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經典的正確,若有偏差,便會請示長老正確的字句。所以經典會保存在無數的僧侶記憶裡,他們每天都會互相重述和比對來確保經典的正確性。為了確保在未來經典的正確,他們決定將經典用文字寫下。
大阿羅漢 Maharakkhita 和五百位阿羅漢以第一次大會的方式重述和比對經典,並將其寫在貝葉上。地點是在一個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會圓滿的結束,且經典被正確的寫下和小心的保存。從這之後,貝葉經傳播和出現在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國等地。
第五次經律集結
第五次集會發生在 1871 A.D.,在緬甸國王 Mindon 的時代,地點在 Mandalay,目的是要重述、驗證、和比對經典,來確保一切無誤。由三位阿羅漢主領,分別為 Mahathera Jagarabhivamsa、Narindabhidaja、和 Mahathera Sumangalasami。其中還有 2,400 位僧侶。整個集會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方式也和第一次集會一樣的嚴謹 。這次集會 Mindo 將所有的經文撰寫在 729 塊大理石上,並將它建成了佛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書」。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長,和 3.5 feet 寬。
第六次經律集結
第六次集會發生在西元 1954 年,地點在緬甸仰光,由緬甸政府贊助。由政府領導 U Nu 率領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次集會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成後,大會聚集於 5 月 17 日,西元 1954 年。就像之前的集會一樣,這次集會的目的是重述和驗證經典。由八個不同國家來的 2,500 位長老僧侶們,同時聚集於此。這八個國家為 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和尼泊爾。
由近代的大阿羅漢 Mahasi Sayadaw (馬哈希尊者) 負責經典的問證,和由 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問證。此後 ,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個過程花了兩年的時間,其中包括了種種的比對、驗證、和考察,總算於佛入滅後的 2,500 年的五月,西元1956 年完成。這次經典的集成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和無誤的經典。且被認證為佛陀的正法經典。
銘謝: Venerable Dr. Rewata Dhamma、Maung Tin-Wa, Ph.D.、Venerable U Silananda (Sixth Buddhist Council)、Venerable Bhikkhu Bodhi、Venerable Nyanaponika